【党旗飘扬/战疫前线】新晋奶爸的艰难抉择

发布时间:2020-02-19

如果说医院隔离病区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主战场,那么发热门诊就是这次阻击战的前沿阵地,我院感染科医生贺袁,则是坚守这片阵地的“排头兵”。

“我曾是军人,又是共产党员,还是感染科医生,疫情当前,我必须冲锋在一线!”说出这句话的贺袁,挺拔、威武。但极少有人知道,英雄的内心也有柔软,背后曾有着怎样的艰难抉择!

 

“爸爸好想抱抱你”

在家人眼中,贺袁是个“钢铁直男”,是个“行动派”,喜欢“做得多,说得少”。贺袁很清楚自己的角色:是共产党员,是白衣战士,是退伍军人,同时也是家里的顶梁柱。

2019年12月18日,贺袁迎来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带着全家的期盼和祝福,儿子小俊壹健康出生。新生的孩子常常哭闹,老是晚上1、2点才入睡,半夜随时都会惊醒,贺袁转型成“超级奶爸”,累并幸福着。

然而不过几天,角色的天平就发生倾斜。疫情发展迅猛,工作压力增加,为了家人的健康,他不得不主动远离仍在坐月子的媳妇,以及刚出生不久的儿子。他曾向妻子许诺“我白天是医生,晚上当奶爸!”如今他却失了承诺。只能在休息时间拿出手机,看一看儿子的照片,隔着屏幕抚摸他稚嫩的小脸,嘴里忍不住说出:“爸爸好想抱抱你。”

小俊壹满月时,突然感冒发烧,家里的老人卧病在床、坐月子的老婆独自带娃......特殊时期,家人忍不住问贺袁:“领导知道你的情况吗?能不能酌情考虑一下岗位?”他沉默良久,只短短回了句:“我不能走,这里需要我。”沉默背后,是最艰难的抉择。



“我24小时都在”

“贺医生,这会儿突然来了很多发热病人,我们完全忙不过来了,怎么办啊......”2月16日深夜11点,刚刚结束轮班的贺袁接到了发热门诊值班的小刘医生的电话,对方的语气带着哭腔。“别急!让所有人严格按规范操作,我马上到!”猛地掀开被子,贺袁披上外衣匆匆出发。

等他再次回到床上,已是满身疲惫,时针已指到了凌晨4点。“贺医生,不好意思,明知你第二天还要上中班,却大半夜把你叫来。”贺袁刚躺上床,就看到小刘医生发来的短信。“没关系,我们必须守好发热门诊。随时联系,我24小时都在。”贺袁回复,把手机放在枕边,他瞬间熟睡……这是贺袁在这场战“疫”中的工作常态。

疫情发生,贺袁是医院最早进入发热门诊、坚守时间最长的医生。他临危受命,肩负起主导发热门诊“战疫模式”的重任。

工作中,医护人员要佩戴口罩、帽子,外加护目镜和专用防护服、鞋套,在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时,还必须加戴面屏和一次性隔离衣。“即使在冬天,这样‘层层包裹’下的医护人员也会特别闷热,不一会儿就大汗淋漓,护目镜上全是雾气,又不能进行擦拭。视线模糊下,抽血输液全靠我们的经验。”说到自己的战友,贺袁即心疼,也自豪。

中午,发热门诊本有短暂的休息和用餐时间,但只要有病人等候,全体医护人员都会放弃休息,不吃不喝直到轮班结束。防护服数量紧张,为了减少穿脱次数,他们习惯了从进入诊疗区域前就不喝水,只为尽量不上厕所……

曾经,贺袁是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一哥”(科室唯一男士),高大帅气、踏实稳重;而今,他已是面颊红肿、鼻梁破皮、双手脱皮......



 “以科学和专业应对‘万变’”

“近距离面对病毒,说不害怕是假的。进入发热门诊工作的战友们,都要直面恐惧和压力。”贺袁说,畏惧源于未知和不自信,要消除畏惧,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专业的知识坦然应对“万变”。

组建发热门诊团队,建立和完善预检分诊、疾病诊断筛查流程,修订接诊流程,建立标准化防护流程和消毒规范,并根据指南和实际工作反馈时时改进……

“我们的工作职责,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医护人员感染风险的同时,让病人得到准确的诊断、有效的分诊和分流。”贺袁说,为实现医护人员“零感染”的目标,团队不断强化消毒隔离、诊治方案、标本取材等培训,每一名工作人员必须现场演练考核合格后才可上岗,否则全部“打回重练”。这份“严苛”的背后,是贺袁对战友、对病人的高度负责:“如果医护人员的健康都不能得到保证,谈何守护病人,谈何战胜疫情?”

疫情当前,各项防控工作已逐步规范、有序,而发热门诊仍旧是医院工作量最大、变数最多的地方。这里的工作不仅是一场场体力挑战,更是一个个“烧脑”的过程。一个多月来,贺袁坚守在这间诊室,为一名又一名发热患者寻找病因,侦察“破案”。“守住发热门诊这块阵地,就是为璧山人民守好阻击疫情的第一道防线。”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在这个人人自危的时刻,贺袁与发热门诊医护人员面对生命的考验,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用专业和敬业筑起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坚强堡垒。


重庆市璧山区人民医院 版权所有

地址:重庆市璧山区璧泉街道双星大道9号 电话:023-58800389 技术支持:讯迈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