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线直击·党旗飘扬】我院成立9个临时党支部丨冲锋在“疫”线 担当不临时②

发布时间:2022-12-01

      为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及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党建战斗堡垒前移,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璧山医院(重庆市璧山区人民医院)成立了9个临时党支部,面对鲜红的党旗,“不获全胜,决不收兵”,是他们打好打赢疫情歼灭战的信心和决心。

    

    

    



疫情防控攻坚办临时党支部纪实

与时间赛跑的“最强大脑”


      “叮、叮、叮……”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璧山医院(重庆市璧山区人民医院)行政综合楼一楼110办公室内,墙上的党旗庄严而肃穆,近段时间以来的每一个夜晚,这里总是灯火通明,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办公室里22名同志日日挑灯夜战,时刻处于“战备状态”……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11月17日,疫情防控攻坚办临时党支部成立,支部成员纷纷在“请战书”上庄重地摁下手印,并重温入党誓词,一句句铿锵嘹亮的誓言,代表了他们“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决心。



疫情防控攻坚办临时党支部涉及医务部、护理部、感染管理科三个核心部门,在疫情防控中,他们承担着“总调度”和“指挥棒”的角色,医疗救治、疫情防控、院感防护、应急流调、核酸采集人员调配……,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要同时做好“防控+救治”工作,支部就必须发挥“最强大脑”的功能,与时间、与病毒赛跑在一线。

自本轮疫情以来,这支“最强大脑”战队里的每一个人均开启了“白+黑”“7 X 24小时”在线模式。至今,支部牵头召开20余场疫情防控工作布置会,累计修订常态化疫情防控下门诊、发热门诊、急诊、住院、感染病院区管理制度、感染管理制度、核酸采集工作方案等制度、流程15项,有效保障院内诊疗、封控区域医疗救治、区域核酸采集等工作有序开展。



“丁书记,接到紧急通知明天要进行区域核酸检测,我们需要马上拟定人员名单!”

“丁书记,政策出现了新的变化,防控流程需要再次更新!”

“丁书记,医疗应急救治流程已按照要求梳理,麻烦您看看!”

丁飞作为“最强大脑”的核心,更是24小时吃住在医院。他桌上的咖啡杯总是满了又空、空了又满,只有在天蒙蒙亮的时候,才敢稍微小憩一会儿,但几乎睡不到多久就会被电话声惊醒,实在撑不住了就靠着椅子歇会儿。



11月22日晚上8点,丁飞接到了来自方舱医院的求助信息,“一位新冠确诊患者反映,今天早上他醒来突然就什么都看不见了!”经过仔细询问病史,该患者15小时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视野缺损,表现为左眼闭合时,右眼中部偏外侧视野缺损,呈灰蒙蒙状,治疗不及时很可能失明,必须抓紧时间抢救视力。丁飞立即请示院班子启动三角滩特殊患者绿色通道,同时第一时间组建起由防控办牵头,感染性疾病科、眼科专家组成的专家组。患者入院后立刻开启远程会诊模式,最终经过紧急治疗,23日早上查房时,患者视力恢复正常。

类似的故事时常发生,疫情防控攻坚办临时党支部更像是一支“与时间较劲”的队伍,分秒必争,奔走在防控第一线的每个角落,用专业与速度吹响战“疫”号角。

在这场战“疫”中,区域核酸采集调配了医院大量人力,日均出动医务人员300余人次外出采集核酸,而背后的人力调度只是护理部主任,也是支部入党积极分子封敏每日工作中的一小项。

“主任,三角滩人员告急,需要护士支援!”

“主任,比亚迪及高新区需要派人支援核酸采样!”

“主任,小区需要紧急上门‘追阳’!”

“主任,一位危重症患者需转诊上级医院!”

面对接踵而至的工作任务,封敏总能快速响应,有序安排,统筹部署。从11月3日以来的20余天里,她早已将家安在了医院,白天黑夜连轴转。她几乎没有认真吃过一顿饭,总是刚端起饭盒,电话又响了,一个又一个地不停接听电话,处理问题,指导方法……就算肠胃炎犯了,浑身冷汗几近晕厥,在身体不适缓解后又立马投入新的工作,她说,“我会用我的实际行动,向党组织积极靠拢,全力以赴、竭尽所能地护佑患者健康,助推医院发展。”



在疫情反复的态势下,院感工作更是疫情防控中的重中之重,而这一重担落在了先后参与援鄂、援吉的“90后”党员、院感专家、感染管理科负责人柴娟头上。

11月的一个冬夜,急厉的电话声惊醒了她。一位来院就诊的患者核酸结果异常,在上报院领导班子后,一个不眠之夜开始了……

柴娟立刻开展风险点排查,调取该名患者的院内监控录像。两千多个监控探头里,需要将该名患者进入医院每个场所的时间点、停留的时长、经过的通道摸排出来;还需将患者与院内工作人员(包含医务人员、保洁、保安等)的接触时长、接触距离、接触时双方所做的防护措施进行记录汇总,再交由区疾控中心判定风险等级,实施相应的管控措施;最后再根据排查出的风险点进行环境物表采样和消杀。



这一夜,和她一起参与行动的99年女孩,也是支部入党申请人周洁说,“执行任务时大气都不敢出一口,生怕耽误一分一秒”。正是支部齐心协力,党员争先的氛围感染了她,周洁在防控一线,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庄严地写下:“看着身边的战友在党的指引下,勇战疫情,冲锋在前,我的内心深受震撼!我将在防控工作中以实际行动来接受考验,为夺取疫情歼灭战的胜利不懈努力,奋战到底!”

在严峻复杂的疫情形势面前,疫情防控攻坚办临时党支部切实发挥着红色堡垒作用,支部的每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他们就像一盏明灯,终将把黑夜点亮。



移动方舱核酸检测临时党支部纪实

“黑白颠倒”的“隐形战士”



凌晨00:19分,万籁俱寂,当大家都进入梦乡时,移动方舱核酸检测临时党支部书记、重医附属璧山医院医学检验科副主任陈继德和几个同事却包裹在密不透风的防护服里,坐在方舱实验室生物安全柜前忙碌,他们的夜,才刚刚开始……

实验室里的氛围紧张而严肃,只能听见“啪啪啪”,打枪头发出的清脆声,“哐哐哐”,关闭传递窗门的沉闷声,偶尔对讲机里会传出“×行×列标本复查”的声音。

方舱实验室承担着璧山区全域核酸检测大半的样本量,最大的一天共接收了3.9万多管核酸标本,按20混1计算,最高受检人员达78万余人次。从分拣签收、样本加样、核酸提取、基因扩增、结果分析,到出具报告……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流程,没有3、4个小时根本无法完成。在各个核酸采集点采集的标本将放入专用转运箱,由专人专车送往方舱实验室,到达目的地后,样本被一个一个拆袋后逐一摆放到试管架上,录入信息系统,经过充分振荡,再被送入实验室。在实验室内,要拧开一个个盖子,用加样枪吸取标本进行核酸提取,再经过样本扩增、结果分析,最后还要进行医废处置,为下一班检测做准备。如果审核存疑,还要再次重复操作,进行复核。

从全区各医疗机构抽调的50余名工作人员分三班轮岗,从标本拆封到统计、编号、扫描、加样、点样、上机、审核......他们每天就像时钟的钟摆,不断重复着同样的流程,无法停歇。

在实验室狭小的空间里,7名检测人员要日均处理近9000管标本,拧盖子、戳枪头、吸样本……这些动作每个人要重复上千次,整个过程必须小心谨慎、全神贯注,不能有丝毫差错。比如核酸检测前处理环节,是整个检测最关键、最危险的一步,因为医务人员有可能直面新冠病毒,如果开盖的过程动作过猛、过大,很有可能造成气溶胶分散,虽然戴着防护面罩,它能够阻挡一些,但还是很危险。这就要求医务人员检测流程中的每个环节都不能马虎,精神必须高度集中,才能确保零失误。可长时间保持固定的姿势,又是处于密闭的环境中,对操作者的体力是极大的消耗,等结束任务时,他们常常眼睛胀痛,手指红肿脱皮,手臂酸得抬不起来,还饿得前胸贴后背。

每天从深夜到下午,从黑夜到白天,他们过着“黑白颠倒”的生活。方舱实验室投用初期,日工作时长常常超过12小时,是这群检验人的日常。

医院医学检验科9名党员,全部投入了方舱实验室的战斗,冲锋在前。临时党支部书记陈继德是一名抗疫“老将”,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2020年7月,他作为重庆市21名核酸检测医疗队的一员参与援疆,被重庆市卫生健康委任命为临时党支部副书记。这次,有着丰富经验的他再次出征,被任命为方舱实验室的负责人。他是检验人员坚实的后盾,从前期规划到综合协调、紧急处置、物资保障……实验室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他的身影,常常去得最早,走得最晚。“每个人都特别辛苦,我能做的就是让大家没有后顾之忧。”

“主任,我申请加入方舱工作!” 当科室突然接到支援方舱实验室的任务后,汪志学作为一名党员,再次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并被任命为临时党支部副书记。每当接到支援任务,他都会第一时间站出来报名,他说:“身为党员,就是要敢闯敢冲,敢于担当,越是危险的时刻,越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入党积极分子黄靖尧也已“久经沙场”,支援沙坪坝、永川都有他的身影,方舱实验室、核酸采集都去过。这次,作为前处理组的一名小组长,他每天都来得早、走得晚。要提前清理垃圾、补充物资、分配组员的工作,任务结束后还要做好收尾工作。他说: “前处理工作非常繁杂,需要非常细心,还要保证速度、质量,这样才能及时将标本传递给检测人员,保证整个检测工作顺利进行。”

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有前方的冲锋陷阵,也离不开后方的默默坚守。由侯玉兰、鄢春雨、朱黎黎等医学检验科的同志和前处理组刘梅、黄靖尧、陈金萍、简胜刚、颜婷婷等同志组成的核酸检测团队,作为幕后的“隐形战士”,日夜坚守,忘我工作,共同组成了战“疫”的坚强后盾。尽管拧采样管拧得手都快起泡了,尽管胳膊酸痛得抬不起来,他们仍咬着牙继续干,“我多做一些,就有更多人能尽快拿到核酸结果,也是为抗疫献一份力”,是这群检验人的心声。



疫情防控心理疏导临时党支部纪实

24小时on call,筑牢心理“防护墙”

“医生,我最近心情很烦躁,觉得自己要疯啦......”

“医生,我受不了啦,最近很焦虑,老是失眠......”

“医生,孩子上网课老是玩手机,说他他还发脾气.....”

“您先别急,深呼吸,放轻松,慢慢说.......”

不停的来访者,不变的焦虑开场白,是这样一群人正在用“心”抗疫。当人们在为世界杯欢呼、呐喊的时候,他们用声音传递温暖、用情感给予力量,为群众构筑一道爱的防护墙。他们是重医附属璧山医院疫情防控心理疏导临时党支部的“心灵使者”。

自新一轮疫情发生以来,医院疫情防控心理疏导临时党支部成员所在的睡眠心理中心门诊正常开诊,并开通抗疫心理咨询服务热线,6名专业医生24小时,为广大群众提供心理疏导、危机介入、精神慰藉等志愿服务。近一个月,医院心理咨询累计服务1132人次。

每一次见面,每一通电话,都是他们在用心倾听来访者的故事.......


坚守不言苦,尽责显担当

“乐主任,这里有位患者情绪不太稳定,您来看看......”

“乐主任,这里有位患者需要转给您......”

“乐主任,......”

医院疫情防控心理疏导临时党支部书记、睡眠心理中心主任乐发国来回穿梭在住院部病房和门诊睡眠心理中心诊室,虽忙碌却淡然。



睡眠心理中心是个特殊的科室,医务人员每天游离在来访者的各种情绪中。乐发国作为党支部书记和科室主任,除了做好广大来访者心理疏导、帮助有心理问题的群众尽快走出“心灵疫情”困境的同时,他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关注自己身边的“战友”,留意他们的情绪变化,帮他们做好心理疏导,提振队伍士气。

“乐主任,疫情期间您们人手不足,工作量大增,您又兼任党支部书记和科室主任,肯定很辛苦吧?”

“没什么辛苦不辛苦的,这本就是我的职责。”乐发国笑着说。他温暖的话语和坚定的眼神,让支部成员更加坚定了打好打赢疫情歼灭战的决心。


白衣上的党徽,就是我的责任

近日,党员、心理医生周锦的诊室里,来了一位焦虑患者。这是周锦同志连续工作32小时后的一场咨询,即使期间只打了2小时盹,即使接受负面情绪已超15小时,早已身心疲惫的他仍用最专业的知识,最温暖的声音,最坚定的眼神,为患者进行悉心指导,传授“秘笈”,帮助患者及时排解焦虑情绪、缓解心理压力。



“老婆,组织召回,科室医生少,病房还有病人,疫情和冬天都来了,大家的心理波动会更加凸显,我必须回去!”就这样,他把家搬到了科室,把四个月大、还在咿呀学语的孩子放进了手机。

“有困难我就上,哪里岗位有缺,我就补哪里!”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科室有医生被抽调外采核酸,不能回科室,他便帮他们会诊、门诊、值班一肩挑。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做这么多,他指着胸前的党徽说:“因为它,这是我的责任!”


入党申请书,就是我的请战书

2022年7月2日,一份字里行间溢满真情,语言虽简朴,信念却坚定的入党申请书递到了党支部书记面前。申请人正是睡眠心理中心医生罗若芸。

11月10日,科室因特殊情况需安排人手值守病房,面对较为饱和的住院病人,面对焦虑、抑郁的病人因不能回家、不能外出活动而变得情绪更难控制,面对必将增加的热线电话咨询量和多于日常2倍的工作量时,罗若芸毫不犹豫地选择报名:“我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我先上!”



5个月前的入党申请书,如今化身请战书。罗若芸说:“我们支部的党员,无论是临床工作还是疫情防控工作,无论是几点钟接收到通知,总是第一时间冲锋在前,有问题第一时间站出来去解决,这让我深深敬佩。作为一名入党申请人,我又岂能退缩?”

“疫情防控,打的不只是身体战,还有心理战。”疫情防控心理疏导临时党支部用心用情筑牢心理“防护墙”,用一缕缕“微光”汇聚成抗疫“暖阳”。


重庆市璧山区人民医院 版权所有

地址:重庆市璧山区璧泉街道双星大道9号 电话:023-58800389 技术支持:讯迈科技